当我们看到“熊孩子大街上向路人脸上喷水,路人怒而提起来扇两巴掌”这样的新闻时,评论区往往是一片“大快人心”的叫好声,“熊孩子终于有人治了”“活该被打”“真解气”等留言刷屏 。然而,一旦同样过激的行为主体换成老师,评论区就会瞬间变了风向,“再生气也不能这样”“老师太不理性了”“孩子有错但老师更有错”的声音此起彼伏。
同样的暴力行为,截然相反的评价——社会对教师的道德审判,早已超越了行为本身,变成了一场针对“身份”的围剿。
而就在近日,浙江瑞安一小学教师被指殴打10岁小学生并将其抱到三楼窗口威胁扔下去的事件,在网络上掀起了惊涛骇浪,吸引了全社会的目光。官方通报称是学生在上课时用水枪朝教师面部喷水,教师进行了不当惩戒并威胁学生人身安全。公安部门经立案调查,对林某某作出行政拘留处理。
当时是在素质拓展课上,学生拿着水枪从第五排走到第二排故意向老师脸上喷水,导致老师脸上、眼睛、嘴巴里都是水。老师生气之下揪了学生衣服领询问,之后将学生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,抱学生到窗边也是为了教育,且窗户有夹子只能打开20公分。
因为他是老师,这位小学教师受到了行政拘留的处罚。这不禁让人深思:同样是成年人的过激反应,为何仅仅因为身份是老师,就要承受如此不同的舆论待遇?
老师,这个被冠以“人类灵魂工程师”“园丁”“蜡烛”等诸多美誉的职业,似乎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,就被架在了道德的高台上。社会对老师的要求近乎苛刻,仿佛他们天生就应该是没有脾气、不会犯错、时刻保持理性与温柔的“完人”。当面对学生的错误时,即便内心愤怒到极点,也必须压抑情绪,用最温和的方式去批评教育;即便被学生或家长误解,也只能默默承受,不能有丝毫的反驳与不满。
可老师也是普通人,他们也有喜怒哀乐,也会在疲惫、压力大的时候情绪失控,也会被学生的调皮捣蛋气得火冒三丈。就像在班级管理中,面对那些屡次违反纪律、屡教不改的学生,有的老师在反复沟通无果后,可能会一时冲动说出严厉的话语,甚至做出不恰当的举动。但这样的瞬间失控,却会被无限放大,因为“老师”的身份让他们失去了犯错的“资格”。
这种对老师的“道德绑架”,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对教育的焦虑和对教师角色的过度理想化。家长们把孩子的未来寄托在老师身上,希望老师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完美的人才;社会各界也期待老师能承担起塑造下一代的重任,解决所有教育问题。在这样的期待下,老师的任何一点失误都被视为不可原谅,他们的压力与委屈却鲜少有人关注。
更令人无奈的是,这种舆论压力不仅让老师在工作中如履薄冰,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正常开展。当老师因为害怕犯错而畏缩不前,不敢对学生进行正常的管理和引导时,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学生。真正的教育,本应是刚柔并济的,它既需要老师的耐心与关爱,也需要适当的惩戒与规范。但如今,老师们在舆论的裹挟下,连正常的教育惩戒权都不敢轻易使用。
当教师被迫用“圣人标准”自我,最终只会培养出更多肆无忌惮的“熊孩子”——因为他们知道,教师早已被舆论缴械。而那些在无边界宠溺中长大的孩子,终将在某天撞上社会冰冷的规则之墙。
转发这篇文章,不是为暴力开脱,而是为了还给教育一片真实的土壤——在那里,教师不必扮演圣人,只需做一个有血有肉的引路人。IM电竞,IM电竞官网,IM电竞注册,电竞投注平台,电竞博彩,英雄联盟竞猜